学院简介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学院简介

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简介

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是在原教育科学学院、原音乐学院的基础上,于2024年12月优化重组而成。学院以70余年师范教育积淀为根基,融合师范教育优势与艺术教育特色,致力于培养兼具教育素养与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
【历史沿革】

教育科学学院肇始于1950年创建的滁州师范学校,1977年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马列主义教研室(政史系),1985年成立滁州师专政史系,2001年更名为滁州师专政教系,2005年更名为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,2011年更名为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。

音乐学院初创于1972年滁县师范学校招收的艺术班,1979年成立滁州师专艺体科,1987年成立滁州师专音乐系,2011年更名为滁州学院音乐学院。

2024年12月,教育科学学院与音乐学院合并重组为“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”。

【专业建设】

现开设学前教育(师范类)、小学教育(师范类)、音乐学(师范类、非师范类并行)3个本科专业,均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

其中,学前教育、音乐学专业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收本科生,小学教育面向高职院校招收“专升本”学生。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555人。

【师资力量】

现有教职工89人,其中教授3人,副教授33人,博士(含在读)18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,省级教学团队3个、教学名师2人,“琅琊学者”3人。

教师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、全国声乐比赛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等国家级、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30多项。

【平台建设】

建有教师教育实验实训中心、艺术馆、音乐楼、音乐厅、舞蹈房、数字录音实验室、数码钢琴教室等实验实训教学场所,总面积逾6300平方米。在省内外中小学校、演出团体、艺培机构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30多个。

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(凤阳花鼓)传承基地、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(凤阳花鼓)教育传习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,滁州文化研究中心、滁州阳明文化研究中心、滁州市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、民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、数智技术与教育工程研究中心等市校级科研平台,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、皖东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团队等校级科研团队,另有院级科研平台和团队4个。

建有大学生花鼓艺术团、民族乐团、舞蹈团、青年合唱团、凤阳花鼓传承与保护志愿者联盟、辩论协会、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,与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共建“滁州市琅然民族乐团”,与滁州市教育体育局、滁州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合作共建“滁州市青年合唱团”。

【人才培养】

构建“U-G-S(K)”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,推进高校(University)、政府(Government)、中小学(School/Kindergarten)联动,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。

创新“1234”教育实践教学模式,强化OBE教育理念,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与艺术实践能力。

实施“美育浸润”行动,推进文化育人、以文化人。

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、文体表演中屡屡获奖。考研率稳步提升,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%以上。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,知名音乐家舒楠是杰出校友代表。

【学术研究】

近五年,承办各类大型学术会议30多场,邀请专家讲学120多场。

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研、科研项目60余项,发表论文400余篇,出版专著、教材15部。

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、安徽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、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奖、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奖50多项。

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,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近600万元,稳居全校文科学院首位。

【获奖荣誉】

学院先后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、全国先进班集体、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、滁州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等荣誉称号,荣获校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更多。近五年,师生获得各级各类表彰达1600多人次。

沉浸式廉洁艺术党课入选教育部廉洁教育优秀实践案例。音乐+思政课、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受到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安徽日报》、安徽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。

大学生凤阳花鼓艺术团承担高雅艺术进校园“鼓乡情韵”专场演出57场,2019年登上国庆70周年大典“美好安徽”彩车巡游、完成国台办重点对台文化巡演,2025年参加湖南卫视春晚表演。

【发展愿景】

学院将立足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以“新文科”建设为引领,深化师范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叉融合,打造“师德为先、素养为基、技能为本”的特色育人体系,为区域基础教育与文化艺术事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【联系方式】

地址: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·滁州学院琅琊校区

电话:0550-3511016

网址:abc.chzu.edu.cn

邮箱:yinjiaobgs1212@chzu.edu.cn

(2025年2月更新)

编辑:骆玲玲,初审:高静

终审人:王诗根

返回原图
/